查看原文
其他

好纠结!明儿吃饺子还是馄饨还是汤圆儿还是馒头……

2017-12-20 施立学 民进网

点击上方“民进网”可快速关注


明儿就是冬至了, 

小伙伴们准备好了吗?

吃饺子还是吃馄饨?

滑雪还是去滑冰?

冬至,不仅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哟。我国古代就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可见冬至这个节气对古人的重要性。

古代人怎么过冬至?

有哪些趣味风俗?

有哪些文化活动?

来,一起深入地了解它吧——

节气特点

开始数九﹃棒打不走﹄



冬至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,古书上说: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为冬至。”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,所以和清明一样,被称为“活节”。阳历12月21日至23日,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,交冬至。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

《孝经说》认为,冬至之“至”有“三义”:

“一者,阴极之至;二者,阳气始至;三者,日行南至。故谓之至。”


“阴极之至”,是说黑夜长到了头;“阳气始至”,是说阳气开始上升,透露出了春天的消息;“日行南至”,是说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极至,此后开始北移了。民间有“过了冬,日长一棵葱”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”的俗谚。

节日地位

曾被作为﹃岁首﹄庆贺



冬至,是古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。冬至是“数九”隆冬之始,严寒阴冷的气候达到了极点,但又是阳气初萌、冬尽春回的节气,从此白昼渐长,故《清嘉录》认为,“冬至大如年”,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。

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“岁首”,把“冬至节”视为像今天的春节(农历元旦)一样的节日。当“冬至节”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之后,它的一些风俗便渐渐融入了春节的风俗。

冬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被确定了,从周朝到秦朝,都以冬至为岁首。汉朝以冬至为冬节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,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汉书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

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


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。从宋朝起,冬至成为祭祀祖宗的日子,人们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。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因此冬至历来有“亚岁”之称。《清嘉录》还称冬至为“冬至节”,这些都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,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

“贺冬”,亦称“拜冬”,即冬至那一天人们庆贺祝福的活动,包括臣子对君主的祝贺、弟子对师长的祝贺、幼者对尊长的祝贺。意思是,自冬至起,阳气始生,春天即将到来,值得庆贺。另外,冬至既为“岁首”,那就相当于“新年”,过冬至等于“过年”,当然应该庆贺。

在冬至这一天,商店休假,人们准备香烛,到庙里进香。旧时,皇帝到太庙“荐新”,即以新收获的黍米做成供品祭祖,平民百姓也以新收获的谷物上供。人们相互宴请,馈赠礼品,道吉祥语,又有学校放假、慰问老师的传统。

在我国古代,这一天也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。人们买卖田地房产,往往都在八月中秋言定,到了冬至这一天,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。

饮食习俗

吃饺子纪念﹃医圣﹄



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过去人家过冬至,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,俗称“捏耳朵”、吃“捏冻耳朵”。每逢冬至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

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


传说这种习俗是为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而流传下来的。民间至今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“冬至不吃饺,冻坏脚骨爪”的民谣。

 吃馄饨也是冬至食俗之一。

传说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盘古生于混沌,冬至吃馄饨有纪念始祖盘古诞生之意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冬至各道观有盛大法会,庆贺元始天尊诞辰,而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、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,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。

 此外,古代人家冬至多蒸馒头食之,称为“蒸冬”,为本年打粮扬场求风,俗云:

“冬至不蒸冬,扬场没有风。”


冬至还被古人用来判断次年的天气情况,如《湖广志书》上说:“冬至在上旬则冬寒,中旬则暖,下旬则次年正、二、三月极寒。”

文化活动

涂画﹃九九消寒图﹄



 从冬至起,即进入数九寒天。“入九”以后,古代文人、士大夫即举行消寒活动,择一“九”日,约九人饮酒“酒”与“九”谐音,席上用九碟九碗,成桌者用“花九件”席。另外,上至宫庭下至民间,一直保留着涂画“九九消寒图”的习俗。

 关于“九九消寒图”的由来有两种说法,一说源于南宋文天祥。在一次抗元战争中,文天祥被俘入狱,这天正是冬至。狱中度日如年,文天祥便用一块破砖在墙上画起傲雪的红梅。他将红梅画成九九八十一朵,每朵都是空心的,此后每天涂一朵,这样81天之后就是大地回春的日子了。他坚信,寒冬必将过去,春天必将到来。此事传到民间,人们既对文天祥的高风亮节表示仰慕,又觉“九九消寒图”别致有趣,于是纷纷仿效,从而形成流传不衰的消寒习俗。

另一种说法认为,“九九消寒图”始自宫庭。后宫粉黛三千,养尊处优,春夏秋尚可到室外赏花观景,冬天则困在屋内百无聊赖,便以“九九消寒图”消磨时光,以后传入民间。《天启官词注》云:

“每年长至节,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,宫眷粘之壁间。”


“九九消寒图”中,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。每联9字,每字9画,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,如上联写有“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”,下联对以“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”,称为“九九消寒迎春联”。至于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画“九九消寒图”,往往由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。

  施立学,民进吉林省直工委主委、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、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)

文章来源于《长春日报》,原文有删节。

推荐阅读


“生如夏花”出自谁的笔端,您知道吗?


想家了吗?来听陈铎朗诵的《乡愁》


民进十二大成果大盘点


您获奖没?|“我与民进共成长”征文活动颁奖喽!


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


牢记合作初心 再续光辉伟业——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


蔡达峰任民进中央主席


为民进加油 | 我看这个视频要火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